1.如何总结周敦颐对宋儒以致于后代儒学的影响
简单回答是,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。
儒家宋明理学之前,儒家学说不讲理论体系,也没有理论体系。宋明理学却是建立在一个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。其核心概念就理,理本于天,天理赋予到人心中,就是性。天理本身是善的,人性本身也是善的。人应该按天理去做事,因为人性中含有天理,所以按自己的本性去做事,也就是顺应天理去做事。这就是所谓的“性即理”。和天理、本性向对的就是人欲、私欲。人与物相感会产生物欲、私欲、人欲,这会让人偏离天理和本性。所以,应该克制私欲,回归本性和天理,这就是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。
以上是宋明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,这个框架的奠基者就是周敦颐。
周敦颐是通过重新解释《易经》而得到这些思想的,其最著名的就是《太极图说》,用阴阳五行直说去重新解读《易经》,从而为整个宇宙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。所以,朱熹非常看重《太极图说》亲自为其做了一篇和很长的注解。
宋明理学的主要目标是排斥佛老,即破除佛教和道教的影响。佛教、道教的共同特征是,他们都有一个形而上的理论体系。所以,宋明理学就需要一个理论体系来对抗和替代佛道的。儒家最古老、最核心的经典是《易经》,周敦颐(1017-1073年),以及张载(1020年—1077年)、程颐(1033年——1107年)、程颢(1032年—1085年)、邵勇(1011年—1077年)等人发现,《易经》中存在构架一个形而上理论体系的基础。这五个人被称为”北宋五子”,他们是宋明理学理论体系的创始人。
“北宋五子”生活在同一时代,而且他们之间存在密切的交往和联系。二程和周敦颐、张载甚至是亲戚和至交。而周敦颐又比较年长,是二程的长辈。这些因素都周敦颐获取如此之高地位的原因。谈“北宋五子”时,一般都会把周敦颐排在第一位,可说是北宋五子之首。
这样,周敦颐的《太极图说》在宋明理学中就具备基石地位。然而,戏剧的是,到了清朝,著名的考据家胡渭却用详实的证据证明,“太极图”是伪造的,并非出自伏羲之手,而是出于北宋的江湖道士之手。这对当时的学界是一个巨大的震动。胡渭的书叫《易图明辨》。
2.宋儒的易学又是讲什么内容?
至于宋代,则异说又兴,宋儒言,附会图、书。
其学实出陈 抟,而又分二派:(一)为刘牧之《易数钩隐>,以九为《河图>,十 为 。(二)为邵雍,说正相反。
后邵说盛行,而刘说则宗之者颇 希。程颐独指邵说为〈易》外别传;所著《易传>,专于言理。
朱子学出 于颐,所作《易本义>,亦不涉图学,而卷首顾附以《九图》,王懋竑谓 考诸〈文集》、《语类>,多相抵牾,疑为后人依附。然自此图附于〈本 义)后,图、书之学,又因之盛行者数百年。
至于明末,疑之者乃渐多。 至清胡渭作《易图明辨》,而图、书为道家之物,说乃大明。
(疑图、书 者始于元陈应润。应润著《爻变义蕴》,始指先天诸图为道家修炼之术。
明、清之际,黄宗羲著《易学象数论》,宗义弟宗炎著《图书辨惑》,毛 奇龄著《图书原舛编》,而要以胡氏书为最详核。以此书与惠栋之《明堂 大道录》并读,颇可考见古今术数之学之大略也)自此以后,汉《易〉大 兴,舍宋人之象数,而言汉人之象数矣。
3.存天理,灭人欲
人欲亦是天理,强行灭了人欲也就损了天理。世上的一切无非都是一个过程,没有什么是最终的结局。不要陷在痛苦中感受痛苦,那样做只会将不幸无限放大,甚至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。不妨换个角度,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去观察、思考。这样便会发现,凡事不过如此,都如过眼云烟,大可不必为之终日神思恍惚,不能自拔。
先哲并非心中无物,否则怎能著书立说。只是他们看事情从大处着眼,不被七情六欲绊住手脚,所以能进退自如、随遇而安。“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”,尽力而为之后若不能成功,或从头再来,或干脆放弃,而非一味自责自怨。
一句话,拥有站在世界之巅俯视天下的心胸,便不会再纠缠于“天理”、“人欲”以及其它的琐碎杂事,自然而自由地生活才是解脱之道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凡人语录网 » 宋儒语录研究(如何总结周敦颐对宋儒以致于后代儒学的影响)